名言摘抄网-为你摘抄生活中的名言文案句子

名言摘抄网-为你摘抄生活中的名言文案句子

夷陵之战mdash刘备怒而兴兵的一场战争-通用62句

59

1、真正目的就是夺回荆州。

2、陆逊的破敌之法,就是“关门打狗”。南津关这个峡口节点是双向的,即可阻止蜀军进攻,也可防碍蜀军回撤。由于江水流向的问题,蜀军回撤的难度要远高于进攻。这一担心,随刘备一起行动的黄权,在出兵前已经向刘备提出来了。黄权是刘备入蜀之后最大的收获,不仅有将才而且对刘备够忠心。黄权的意思是吴军不好打,我方的水军是顺流而下,进易退难,希望自己领军驻于猇亭前线,主公领军殿后。

3、报仇。关羽兵败麦城,被东吴杀害。刘备受张飞指责,于是举倾国之兵南下伐吴为关羽报仇。可惜出师未捷,便闻三弟张飞被害噩耗,悲痛欲绝。

4、刘备中军大营身后的山名叫“马鞍山”,见吴军火烧大营,刘备登上山顶,以近卫亲军环绕布阵。陆逊则亲自督各军加紧进攻,无奈之下,刘备只能乘夜逃走。整个战场蜀军被杀的尸横遍野,战死者数以万计,拥塞河道。冯习、张南及胡王沙摩柯被斩,杜路、刘宁等蜀将,在无路可降的情况下被迫投降吴军。

5、关键时候,是驻于夔道中的驿卒帮刘备解了围。他们把驿站中储备的铠甲,一担担的挑出来,然后点燃。两汉三国时期的铠甲大多数是皮甲(皮甲的占比超过铁甲一倍),一般为牛皮制作。牛皮燃烧后会升起大量白烟,依靠这些白烟的掩护,刘备得以带领少量亲随逃到了白帝城。

6、刘备当时想的是“柿子挑软的捏”先从相对弱小的吴国开刀,灭了吴国在同一全国。从刘备此次出征带领的文武官员看,其中既无卓越谋臣,也无知名宿将。可以看出刘备是很瞧不起吴国的,认为自己拿下吴国是手到擒来的活。

7、如果仅仅江面为东吴水军封锁,刘备还不至于败得那么快。蜀军的营寨都不是建在沿岸平原地带,而是依山而建。刘备在汉中之战已经验证过这种依山结寨,在防御上的地利优势。其实刘备一开始,就是希望引诱吴军来攻山寨的,无奈陆逊不上当。决战前陆逊试探性攻击的失败,更是验证了山寨的坚固性。要知道刘备从鱼复到猇亭总共布设了四十多座山寨,储备了足够坚守一段时间的物资,吴军一时半会是拔不完的。

8、二将截断刘备后路的地点叫作“涿乡”,位于现在的宜昌之西、峡口之南。刘备是涿郡人,在涿乡被人断了后路,实在是有点天意。除此之外,东吴的优势水军还封堵了整个江面,切断蜀军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的联系。以潘璋为先锋猛攻冯习所统领的江南大营。至于驻于江北的黄权并不在主攻范围内。在陆逊看来,只要封堵住峡口,拿下身处江南大营的刘备,已成孤军的黄权自然会归降。

9、陆逊不派军出营施救夷道,是不想给蜀军任何野战的机会。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只要吴军坚守不出,刘备作为进攻方,要消耗的兵力和资源就得数倍于吴军,以逸待劳的就是吴军。当然,这同样存在一个可能,那就是万一夷道城真的被攻破怎么办?真的被攻破陆逊也不会改变计划,陆逊是在夷道城以东沿江布设营寨的。刘备想沿江推进连营,还得一个个拔。

10、刘备写这封信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要东征,真要打也不会写信,更何况现下是的确打不动了。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为了让牵扯东吴的兵力,好让东吴在对魏战场上顾此失彼,无法尽全力。既然我现在报不了仇,那么就让曹丕帮我好好教训你。

11、按照陆逊早已成竹在胸的计划,反攻的关键是要利用水军,出其不意封堵西陵峡口,截断夷陵、猇亭蜀军的退路。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朱然和韩当,朱然是荆州主将,韩当则是吴军诸将中资历是最老的。韩当在“江表十二虎臣”中排名仅次于程普、黄盖,三人都是跟着孙坚出道的。由于出身非常卑微(最初仅是军中奴隶),韩当打起仗来非常卖命。

12、魏吴之间的这场仗要怎么打,后面自有解读,只是这一结果已经与刘备本人无关了。入驻永安宫后没多久,刘备便病重不起。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三月),身在成都的诸葛亮被召入永安宫。刘备将刘禅和自己的基业交给了这位为蜀汉鞠躬尽瘁的丞相。两个月后(公元223年6月10日),布衣起家的一代英豪刘备在白帝城辞世。魏国君臣听闻弹冠相庆,洛阳城中只有黄权黯然神伤。

13、刘备兴兵伐吴,非为报仇,而是意在荆州。

14、真正目的是以打促和,通过军事手段迫使东吴坐下来谈判,以期重塑荆州之战前的战略格局。

15、自关羽被害后,魏蜀吴三方的力量发生了一些变化,综合对比发现,此时的局势对刘备是最有利的,伐吴是夺回荆州的最佳时机。

16、然而在那次试探性攻击后,陆逊就已经想到了破敌之法。营寨结于山林之中固然利于防御,却不利于防火。决战之前,陆逊让每名士卒都随身随带一把茅草,并为每名将领分配了对应攻击的营寨,利用船只快速送到战场同时发动进攻,使得各营蜀军无法相互救援。每至蜀军营寨前,吴军便点燃茅草掷向营寨,火势一成,诸将再领军冲杀。很快便把蜀军夹江而设的营寨一一击破。刘备没有想到的是,他让水军结寨于夷陵,远离东吴水军,避免重蹈曹操覆辙,没想到自己的陆军山寨却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17、“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前半句是后世对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于北京之举的形容,后半句是对崇祯致死不愿退出北京城的感叹。一千多年前,刘备在白帝城所发生的一切,却是提早印证了这句话。刘备是初代诸侯中最后一个离世的,他的退场,也让三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至于蜀汉,则迎来了诸葛亮时代。

18、曹丕即赏识黄权有陈平、韩信之才,又感于他的忠义与坦承。后来黄权在魏国仕途很顺,官至车骑将军,还得到了“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至于他留在成都的家人,有人告诉他已被刘备诛杀,黄权相信刘备和诸葛亮断不会这样做。事实的确如此,的确有人建议刘备这样做,刘备只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蜀汉灭亡之时,黄权的儿子黄崇,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同战死绵竹,为他们忠于的国家殉节。

19、事实上,孙权对此也是心知肚明,面对刘备的军事压力,孙权得了便宜赶紧卖乖,连忙“遣书请和”。如果同意了孙权的求和,就意味着荆州全盘归属东吴将成为既定事实,这样的结局显然不是刘备所能接受的,因此他才“盛怒不许”,坚持要用军事手段让孙权在事实上做出退让。不难理解,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谁在军事上占据的优势大,谁就能占据政治上的主动,在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就越大,获取的利益也就越多。

20、鱼复则与秭归一样位于长江之北,与秭归的路地交通距离约在150公里。夔道虽然走起来肯定没水路快,但胜在不用受到东吴水军的威胁。天明之后,见刘备从陆路西逃,李异、刘阿等将也只能望山兴叹,毕竟东吴的优势是在水面,山地那是蜀军的舒适空间。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在夷陵之战中打得最为辛苦的孙桓此刻也到了秭归前线。急于立功的孙桓带着人就追了上去。

21、三国时代,有着三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22、刘备有上水优势,由蜀地向前线运送军粮是很方便的。这使得刘备本身并不害怕持久战,否则也不会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然而对于客军来说,时间拖得太久却不是好事,最起码士气会被消磨掉。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话,气势则可延续。

23、黄权在总督江北诸军的主要任务是“防魏师”。当日孟达翻越巫山北取东三郡,现在东三郡又被曹魏拿了回去,且与东吴结盟,刘备很担心曹魏会乘机南下三峡给自己捅上一刀。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沿线各要点都部署营地的重要原因。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猇亭区包括历史地上的猇亭,都定位于长江北岸。从刘备和黄权的分工来说,驻于猇亭的实际上是黄权。

24、为保护刘备后撤,蜀军将领,义阳(湖北枣阳)人傅肜领军拼死断后,全军尽皆战死。与之对阵的吴将要求他投降,傅肜大骂——“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傅肜也好,之前兵败自裁的习珍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以身为汉家之将为荣,宁死不愿降敌。虽然曹丕觉得,曹操已经用三十年时间耗尽了汉家的最后一点遗产,却不知西南之地还有那么多忠于汉室之士。

25、不管曹丕伐吴,黄权有没有起一定作用,东吴这边又有没有准备,对刘备来说都是一个机会。刘备本来还在感叹自己败于陆逊是天意,听说魏军犯吴,内心又有点骚动,写了封信给陆逊。信的意思是说,听说贼兵(魏军)已经打到江陵了,我也准备再次东征,将军还行不行?陆逊则淡然回答:恐怕你新败于前,旧伤未愈没时间兴兵吧。这时应该和我们通好才对,如果不听劝一定要来,这次肯定让你们一个都逃不掉。

26、比如当时的“巫县”虽然对应现在的“巫山县”,但具体的城址却不是在现在的长江北岸、大宁河口的巫山县城,还要沿大宁河上溯个五六公里。而巫县县城,就是这条驿道的重要节点。巫山内部山地的走势为东西向,这也为山间驿道的打通奠定了基础。由于鱼复所据守的三峡西口被称之为“夔门”,这条经巫县通往鱼复的陆地通道在史书中被称之为“夔道”。如今三峡之北的巫山谷地中,铺设有与长江平行走向的G42高速,虽然未必就是刘备当年西逃的夔道原路,大体还是可以做参考的。

27、陆逊不出战,刘备就引他出战。夷陵-猇亭一线虽然河谷平原渐宽,但刘备从防御的角度并没有让各营寨扎于平原之上,而是依山而建。为了诱陆逊出战,刘备特别派吴班带数千人到平原区去扎营,然后自己亲自领军八千,设伏于身后的山谷中,到时候吴班稍做抵抗退入伏击圈即可。当日博望坡一战,刘备就是如此设伏大败夏侯惇的。可惜吴军诸将虽纷纷请战,陆逊却已经打定主意就是不出战。而且陆逊已经看出刘备平地扎营必有蹊跷。待刘备无奈撤走吴班和伏兵后前去探查,果然不出所料。

28、刘备以天子之尊,自己据守于白帝城,对安定蜀地民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反过来,对东吴也是一种威慑。刘备得以退入白帝城,被吴军隔绝在江北的黄权却被断绝了归路。黄权又决不肯投降吴军,无奈之下的黄权最终选择了率部北上降魏。当日张飞取巴西、刘备取汉中,幕后都是黄权在策划,这点曹丕应该也是听说了的。曹丕见到黄权后问对方,是不是想仿效当年叛离项羽,投奔刘邦的陈平、韩信。黄权则照实说“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

29、解析夷陵之战刘备败退路线

30、而且这场战役是必须的,而且还必须是刘备自己亲自出马,因为当时刘备的手下可以说是分成三股势力,首先是早年的跟随者们,他们是不想打的,他们早年就跟随刘备习惯了东奔西走的日子,是不建议这么冒险的。

31、刘备并非不理解黄权的好意,二人相知,即为君臣亦为知己。不过刘备一生戎马,却不是演义中忠厚长者的形象。如果去除掉以德服人的人设,本质和曹操并不二致,所以没有听黄权的,还是亲自领军进驻前线。进驻猇亭后,刘备加封黄权为镇北将军,总督江北大营。自己则驻军于江南,以公安籍将领冯习统军。已经为蜀军所有的夷陵城是在长江之北,阻挡蜀军前进夷道城是在长江之南,刘备这样分配任务是把主攻任务交给了自己。

32、在最后的决战中,蜀军阵营中的战死者名录中有一个胡王沙摩柯。考虑到路途远近问题,那些分布于武陵郡的五溪蛮更多是接受刘备的招抚,以及欢迎刘备领军南下武陵。这位死在前线的胡王,如果不是刘备从蜀地带至前线的其他边疆部族首领,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生活在佷山和清江河谷地区的五溪蛮了。

33、退至夷道的陆逊,虽然成功的把刘备和蜀军主力引出三峡,但却还要等待时机反攻。在陆逊看来,蜀军连夺巫县、秭归、夷陵气势正盛,又有上水优势,现在决战并没有把握一战取胜。如果不能一举把峡口给封了,围歼蜀军的有生力量,过早行动便是打草惊蛇。让刘备知道自己的战略意,不管是发起总攻还是再退回去,都对自己是不利的。这就需要陆逊顶住各方压力,忍辱负重了。

34、准确的说,孙桓不是去追击而是去截击。如果孙桓在秭归弃船登岸,是追不上先行一步,且熟悉地形的蜀军的,但吴军已经控制了三峡水道,水路比陆路要快,孙桓选择了先溯江而上超过刘备,然后再登陆北上夔道截击刘备。具体来说,应该是在巫县这个位置上截击刘备。刘备万万没有想到,吴军之中居然有人敢跑到山里面阻击他,差一点就折在了孙桓手上。

35、基于这一战略思维,刘备第一阶段必须拿下宜都、武陵两郡,然后再考虑与东吴是战是和。之前志大才疏的樊胄,鼓动五溪蛮一起反吴的计划虽然遭遇失败,却也给刘备提了个醒,自己在武陵还是很有基础的。刘备进驻猇亭前线后,派出了马谡的哥哥马良,秘密前往武陵山区招以金帛、爵位招抚五溪蛮夷诸部。马良、马谡兄弟五人,本是襄阳人氏。马良是其中最有才华的,与诸葛亮关系很好,刘备在得荆南之后为荆州从事,后来一并入蜀。在马良的招抚之下,武夷诸蛮皆愿意重新归附刘备。

36、显然,刘备在关羽死后两年,才以为其报仇起兵,其中,必有深意。

37、当年八月,刘备退到鱼复。此时原本驻军于江州以为后援的赵云,已经领军到了鱼复。刘备又紧急要求蜀汉诸县征兵送往白帝城,加上从前线夺路逃回鱼复的蜀军,鱼复的蜀军总兵力达到了两万。见此情景,李异、刘阿则不再追赶,只是顺势拿回当日他们丢掉的巫县就没有再追了。现下刘备已经完全放弃了荆州,巫县这个三峡之中的据点再去强留也没有意义。

38、有很多人认为刘备伐吴是重大战略决策失策,其实,反对伐吴最大的道理是曹丕篡汉自立,此时天下民心不服,可以号令天下,联合所有的力量伐魏。

39、这里要说下马良是怎么前往武夷山区的。刚才说了,夷道城位于清江汇入长江的江口,清江古名夷水,夷道、夷陵之名都是从这里来的。水系上看,东西向的清江属于长江右岸直流,位于长江之南。要是湖南、湖北两省是以长江为界的话,那么清江水系就应该归属湖南了,当时的话则应该归属武陵郡。不过无论两汉三国还是现在,清江水系都没有成为荆南和湖南的一部分。从三峡到洞庭湖的这段长江又被单独称为“荆江”,基于江汉平原的地缘政优势,一直以来包括清江、油江等荆江右岸支流,大都与荆江之北被划为江北的属地。

40、但是剩下的两股势力,荆州势力和益州势力都是希望打的,所以说刘备伐吴是别无选择,也不完全是为了关羽报仇,否则刘备为什关羽刚死的时候不报仇,非要过一两年才肯出兵,可见这次伐吴是刘备集团政治上的需要。

41、清江河谷的中心城邑为原属南郡,后属宜都郡的“佷山”。佷山现在的名称是“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史书所说的五溪蛮或者武陵蛮,与巴人系出一族,演化到今天即变身成为了土家族。尽管清江河口之南的夷道城,刘备拿不下来,但已经能够溯清江河谷而上拿下佷山。佷山和清江流域虽然在行政上不属于武陵郡,地理上却是武陵山区的一部分。世居于佷山的部族,亦属于五溪蛮的范畴。马良只要能至佷山招抚当地部族,自然会有人领路,带着他的使团成员分赴武陵山区各部招抚。

42、陆逊在是章武二年六月发起反攻的,此时双方已经在猇亭和夷道前线相持了5个月。一切都如陆逊所预料的那样,进攻无法,天气又渐渐炎热,蜀军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反观吴军这边,由于一直不让出战,上上下下都憋着一口气。为了试探蜀军的虚实,陆逊在决战之前先尝试攻击了一个蜀军营寨。虽然这次攻击行动遭遇了失败,并被诸将质疑是让士兵白白去送死,但陆逊的目的却是近距离观察蜀军的城寨特点,并由此找到了攻破蜀军营寨之法。

43、刘备在夷陵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而打败。刘备失败后,逃回永安城,此后一病不起。刘备在公元222年八月兵败,同年十月同意孙权提出的讲和,不久死去。也就是说,在死前他与东吴达成讲和,了结一切恩怨。他很放得下。

44、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45、此外在水军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刘备对完全拿回失地缺乏信心,他的意是拿下自己最有基础的江南地区,然后再北江陵及南郡。如果一定要先拿江陵,在吴、魏控制襄阳、江夏及江南诸郡,且又结盟的情况下,蜀汉在荆州实际是陷入三面受敌的境地,比当日拿下江陵发现自己被曹操、刘备两面包夹的周瑜处境还尴尬(当时江夏好歹还是东吴的)。

46、不管沙摩柯是什么身份,刘备已经控制清江河谷,打通了与武陵山区的陆地交通线都是可以肯定的。然而这些都只能是辅线,蜀军只有拿下夷道城,把吴军逼退到江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目标。到时候东吴若要和谈,那就是交还公安城及武陵、零陵两郡了。只是刘备在拿下夷道之后,下一步会怎么做,后人都只能是推论。因为等不到他做这一步,陆逊就开始了大反攻。

47、对手拒不出战,刘备也攻不破夷道城和陆逊大营,现在问题来了:刘备既然已经分兵屯于长江南北,那为什么不能让黄权或者干脆自己领军由陆路直取江陵,而是一定要在江南与吴军纠缠呢?当日曹仁不就是派军由江陵沿陆路,前往围攻甘宁刚夺下的夷陵城的嘛。

48、忍辱负重第一要做的就是高挂免战牌,不跟刘备正面交锋。陆逊战略性从夷陵后撤后,以夷道城为基点扎下营寨与蜀军对抗,同时用水军封堵夷道以东的江面(但也不进攻)。刘备兵出秭归之后,推进到夷道城下的先锋部队试一鼓作气拿下夷道。在城内镇守的是孙恒。蜀军此刻气势正盛,被包围的孙恒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派人向外围扎营的陆逊救援。孙恒是孙权的族侄,是宗室二代将领中的佼佼者。吴军诸将怕他出事,纷纷请求出兵救援。陆逊却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说夷道城足够坚固,孙桓也很得部众拥戴,没什么值得担心的。待我的计划实施,就算不去救,孙桓之围自然就解了。

49、问题在于如果没有水路的配合,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后来周瑜能解夷陵之围,并回头水陆并进,回军围攻江陵城,是因为他完全控制了长江水道。蜀军要是不沿江突破,直接由江北包抄江陵的话,单是给养一条就没办法保障。

50、退入鱼复的刘备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取永保安宁之意,把鱼复县更名为“永安”。二是入驻白帝城。白帝城地处夔门之西,建于突出江心的白帝山上。两汉相接之际,曾有蜀郡太守公孙逊自称“白帝”在此筑城割据蜀地,故有此名(后为刘秀派军攻灭)。刘备入驻白帝城之后,城中的主建筑便成了他的行宫。又因鱼复更名为永安,遂有“永安宫”之名。

51、大败之后的蜀汉水军肯定是没有办法与东吴水军对决的。刘备若是一定要再顺水路逃回鱼复,很可能会被对手在江面围歼。有鉴于此,刘备选择了丢弃船只、放弃秭归城,领残军乘夜色掩护由陆路返回鱼复。尽管整个三峡沿线交通主要依托的是水路,但沿岸诸城之间还是有山间陆道相通,并且布设有驿站。

52、对于不守规矩的盟友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秀秀肌肉,用大棒狠狠地敲打一下,打到他的痛点,让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对这一点,魏国的刘晔点评得颇有道理,他说“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

53、黄权降魏后,原本与东吴结盟的曹丕出乎意料的伐吴。个中原因很复杂,但黄权的意见应该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实际上,陆逊对曹魏会乘势南征东吴后方是有心理准备的。这与他和吕蒙当日乘关羽北伐,袭取江陵的思路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在刘备后败夷陵,徐盛、潘璋、宋谦等将纷纷上书孙权,要求伐蜀的情况下,陆逊表示了反对,只是派了熟悉三峡情况的李异、刘阿等将前去收复巫县和秭归。

54、尽管处境让人绝望,但比起樊城之下庞德、于禁来说,刘备当下的处境还不算绝境。虽然整体被吴军断了归路,身为一国之君的刘备,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之下,还是能够有船只接应,并杀开一条血路冲入三峡的,而那些溃散的蜀军,除了战死和投降之外,亦有部分遁入山林,觅得小路退入蜀地。

55、依靠傅肜的掩护及残存的水军,刘备退到了秭归,以之为基地收拢逃散的蜀军。然而正应了黄权的担忧,顺江而下进易退难,紧随其后的吴军很快控制了封锁了秭归的江面。领军前来追赶的,正是之前在巫县、秭归被蜀军先锋击败的李异、刘阿。现在的秭归县城因为三峡水库蓄水的原因,搬迁到了三峡南岸,当年的秭归县城却是在北岸,东距新县城约40公里。李异、刘阿把刘备堵在秭归时,则依南岸山地(南山)驻军。

56、之前说过,刘备去建业会见孙权,迎娶孙夫人的时候,曾经见过时年十二岁的孙桓。刘备怎么也没有想到,12年后这个当年的孩子,差点让自己命丧当场。气得刘备忿恨的叹息道“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算起来黄巾之乱伊始时,孙桓都还没有出世,陆逊也还在吃奶。如今与刘备同时代的英雄豪杰都已逐渐凋零,不服老是不行了。

57、永安县对应的是现在的重庆市奉节县。因此不管是鱼复、白帝城、永安宫、奉节,指的都是一个点。如果以关名来说,这个位于三峡瞿塘峡西口的节点,还会被称之为“瞿塘关”或者“江关”。不管叫什么名字,所依托的都是三峡中最险要的夔门。如果想欣赏三峡蓄水之前的“夔门天下雄”景观倒也不难,找一张10元人民币(第五套),看看背面案就可以了。看过之后你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有大船傍身的东吴水军不敢乘胜追至白帝城。

58、痛上加痛,便不顾文臣诸葛亮为首,武将赵云为主的股肱之臣力谏,力排众议,率举国之兵为两位兄弟报仇伐吴,可惜最终被陆逊在夷陵火烧连营七十余里,兵败而归,在白帝城病逝。

59、见吴军退到夷道一线之后就即不后退也不出战,刘备这边很是麻头。从章武二年二月兵出秭归,到当年闰六月最后决战,双方在夷陵-猇亭前线一共相持了半年时间。如果章武元年七月,从成都起兵算起,战事整整延续了一年时间。刘备不怕久战,但一定要“战”。当日在定军山,刘备看死曹操比他更想速战。曹军这边进攻一停,他就让刘封下山去挑战。曹操这边仰攻十分费力,蜀军居高临下的看着曹军徒劳的消耗,士气一直非常高涨。这次刘备同样是占据沿途各制高点,想等着吴军来攻。没想刘备以为自己很能忍,很能忍辱负重;陆逊却比他还能忍,还能忍辱负重,半年时间里就是不出战。

60、首先是官渡之战,曹操于此役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自己北方霸主的地位;其次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合力打败了如日中天的曹操,三国雏形由此开始;最后则是夷陵之战,刘备兴兵伐吴,却被书生陆逊击败,导致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官渡之战与夷陵之战,其规模都有至少十数万人参与,规模还是较大的。

61、出征前,赵云和诸葛亮、秦宓及不少人均劝不要伐吴。赵云和诸葛亮的劝说都没有效果,秦宓的苦劝,差点被刘备杀了。其他人再也无法劝阻。诸葛亮只劝刘备不要亲征,没有直接劝阻不要出兵。

62、虽然吴国斩杀了关羽夺回了荆州,但自身也蒙受了很大损失:东吴原本就不盛产武将,此时黄盖、程普、凌统都已先后病死,荆州的三任都督周瑜、鲁肃、吕蒙也已离世,唯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还是在荆州之战前被孙权发掘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