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摘抄网-为你摘抄生活中的名言文案句子

名言摘抄网-为你摘抄生活中的名言文案句子

带有反问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59

1、李白听了,不觉一惊。此人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店小二,店小二告诉他,这是一位隐士,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自食其力。每天把柴卖掉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路过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2、李白连续三遍,失声赞道:“妙哉!真仙人之声哪!”他心想,见到那位隐士,一定得拜他为师,好好讨教。虽说自己作诗几十年了,但像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是头一回领略哩!

3、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他说完,收起谷就要往回走。

4、在漫长而曲折的生命征程中,

5、我们为何不去勇敢地追寻内心的渴望呢?

6、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接着,便听见此人在高声吟诗:

7、在生命的征程中,

8、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9、李白精神大振,他四下望去,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他边欣赏醉人的景致,边等那位隐士来收谷。

10、李白真挚的话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便将李白引到自己的隐居处,饮酒吟诗,切磋诗艺,那琅琅的笑声,经日不息地在那空旷的山野里回荡。

11、乐奂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12、我们为何不热情地拥抱?

13、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1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15、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16、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17、难道梦想不是一盏闪耀的明灯?

18、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19、难道梦想不就是那盏在黑暗中指引方向的闪耀明灯吗?

20、我们为何不勇敢地追求?

21、反问句的主要作用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句子,用来加重疑问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22、“我是李白。”说着,李白深深地一揖。

23、难道成长不正是一次历经磨难与洗礼的华丽蜕变吗?

24、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便一连几天来到柴草行等那位隐士。谁知,天天落空。他下决心进深山去寻找。这天黄昏,李白拖着疲惫的身子转过山口,只见迎面的一块巨石上刻着几行字。他上前辨识,原来是一首诗。诗云:

25、难道生命不像是一场充满惊喜与挑战的精彩旅程吗?

26、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27、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28、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29、《行经华阴》一诗以反问结尾,别具神韵。其以反问的手法向旁人劝喻,“何如此处学长生”,其实就是“不如此处学长生”,曲折含蓄的同时却使苦于追名逐利想要修习长生之道的愿望表达得更为强烈。反问是古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高适《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则用反问来突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更激发人们对战士们的敬意。

30、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

31、太阳下山了,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来到石崖旁。他打量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客

32、反问常分为肯定反问和否定反问。

33、我们为何不去执着地为了梦想而奋斗不息呢?

34、一天清晨,李白像往日一样到一家酒店买酒,忽见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在哪里?”

35、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36、《生命的意义》

37、否定反问则表示肯定的意思。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用否定的反问来强调“必定忆江南”。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则以否定式反问,在淡淡的春意中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38、肯定反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如王安石的《叠字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一反问语气冷峻辛辣,指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命吗?”很明显,“卷土重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同样,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实际上是“少人回”甚至“无人回”,突出战争的残酷性。

39、用于反问句的词语主要有:难道怎么这么难道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莫非、难不成。

40、我们为何不执着地奋斗?

4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42、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43、难道生命不是一场精彩的旅程?

44、《把酒问月》

45、李白一把拉住老人的衣袖,哀求道:“老人家,我千里赴深山,好不容易遇见了良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46、难道成长不是一次华丽的蜕变?

47、我们为何不去满怀热情地去拥抱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呢?

48、古诗歌中的反问,有时与其他手法一起使用,表达方式不再直白,但情感却表达得更为强烈,并且更具有艺术韵味。如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借反问语气传达出如同明月不可掇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比兴与反问同用,这样的表达,既寓情于理,又以情感人。